千年国医 汉方正宗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自秦统一中国后,汉朝是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东、西两汉长达四百多年的繁荣稳定,使汉朝的疆域、政治、文化、军事等达到一个鼎盛时期,在周边各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通过文化的输出和辐射形成了著名的汉文化圈,而汉族作为一个族群,正是到汉朝才有了“汉人”、“汉语”之名。
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医一直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与中华的文化、文字、文明密不可分。中医药的起源发展和系统化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炎帝对人类社会有八大贡献,其中医药最为卓越,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神农本草经》,相传起源于炎帝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整理成书。而另一部著作《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东汉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更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其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也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东汉末年,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中医传承几千年,在汉代形成了基本理论体系,中医得到大力发展,传统四大经典著作皆成书于东西两汉并沿用至今。汉代以后,由于“独尊儒术”的影响和战乱爆发社会动荡,汉方医药开始逐渐没落,汉方医药的传承因此断裂。特别是近代以来,由于西医的流入严重冲击了中医的发展,中医甚至已经陷入了存废之争。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震惊世界。马王堆出土了三千多件帛书医书、养生典籍、食物药材等文物古籍。其中有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一部经脉学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最早的脉学理论《脉法》《阴阳脉死侯》,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最早的气功导引秘笈《导引图》《却谷食气》,最早的养生学文献《养生方》,最早的房中养生学著作《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杂疗方》,最早的妇产科文献《胎产书》等。这些文物古籍集中反映了西汉时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完整呈现了中医药对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颠覆和解释了现代中医药行业很多悬而未决的疑难杂症!
经国内众多中医药专家教授研究发现,马王堆汉方医药是古中医的源流,具有本源性,对研究和传承中医药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作用;其理论圆融、规范标准,是真正完善的自然科学,经得起循证检验,是不容撼动的传统医学;同时马王堆汉方医药对中国以后各个朝代的中医药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很多中医的经典医方、疑难杂症、悬疑问题等都能从马王堆汉方医药的研究中找到基础或答案。因此,众多中医的大家们均认为马王堆汉方医药是“千年国医的巅峰,皇家养生的典范,针灸气功的始祖,黄帝内经的源头”。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帛书《五十二病方》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里,有一种久已亡佚的医方专书。这部方书没有书名,现据原有目录共有五十二个以病名为中心的小标题,试定名为《五十二病方》。从字体看,帛书的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而就内容考察,医方的产生年代应早于《黄帝内经》的纂成时期。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五十二病方》一书都是现已发现的我国最古医方。
一、《五十二病方》中所记得疾病
《五十二病方》是一部首尾完具的医方专书,现存459行,每整行约32字。全书五十二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办法,少则一二方,多的有二十几方。现存医书(包括残文)总数是280方,原书应共有300方左右。书中的病名,包括见于五十二个篇题和本文的在内,初步统计约103个,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各个方面,分述如次:
内科疾病:
(一)以肌肉痉挛为主的病:本书有“伤痉”、“伤而痉”等名称。这是一种以项背强直、牙关紧闭为主要症状,相当于破伤风的病。在东汉《伤寒杂病论》的传本中“痉”又作“痓”,并对此病有更详细的记述。
(二)以精神异常为主的病:本书有“癫疾”和各种痫。癫疾也见于《黄帝内经》。痫有马痫、¨痫、羊癇、蛇癎,都是根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体位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而命名的。唐代《千金要方》卷五上所谓“六畜痫”仍沿用着这一类病名。还有本书中的“鬾”(鬾,小儿鬼)病,似乎也是精神失常性质的疾病。
(三)以往来寒热为主的病:本书称为“痎”,《说文》:“二日一发疟也。”但《内经素问·疟论》以“痎疟”为疟疾总称。
(四)以小便不利为主的病:本书称为癃。武威旱滩坡出土的《治百病方》简的五癃方中列举了石癃、血癃、青癃、泔癃四名。本书则有石癃(指尿中杂有泌尿系统结石成分)、血癃(尿中带血)、膏癃(尿液粘稠如含油脂),另有“女子癃”,指妇女癃病。
(五)以小便异常为主的病:有小便混浊、粘稠一类症状,书中有“溺白¨”、“膏溺”二病。
(六)以阴囊肿大为主的病:本书有“肿囊”、“穨”和“穨尢”等名称。“穨”即“痛”,目录中作“肠穨”,就是癫疝或疝气。书中提《五十二病方》各题现存方数到病人不能行走,要有人抱持按提。根据此病排列在“膏淋”(类似现代所说的乳糜尿症状)之后看来,本病所指可能包括了具有睾丸肿大症状的丝虫病在内。
(七)肠道寄生虫病:本书提到蛲虫,附见于“朐痒”项下。所说“痒”当即指蛲虫导致肛门痒痛,关于“出有白虫”的描述表明当时对这种形体细小的寄生虫已作过细致的观察。
(八)本书所说的“蛊”,其症状当如《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述:“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古人以为中蛊毒所致,详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蛊毒候》。《左传》昭公元年医和说“近女室,疾如蛊”,认为是“淫溺感乱之所生也”,可见此病名来源甚古。
外科疾病:
(一)外伤性疾病:书中外伤性疾病种类很多。属于器械性外伤的,有“诸伤”,包括“金伤”、“刃伤”、“伤者”、“血出”等名称。受严寒引起的冻疮,称为“冻花”或“瘃”、“践而瘃”(足部冻疮)。书中“鬃”,指与漆接触过敏引起的漆疮。“毒乌喙”,应指被毒箭射伤的中毒症。
(二)化脓性疾病:书中主要有“痈”、“疽”两类,又根据发病部位和特征细分为若干病名,“痈”有“颐(下颌部)痈”、“痈首”、“股痈”、“伤痈痛”,“疽”有“骨疽”、“肉痕”、“血疽”、“气疽”、“烂疽”、“嗌(咽喉部)疽”、“肾(指外肾)疽”等。
(三)体表溃疡性疾病:书中有“¨烂”。此外,“脂伤”的“伤”字可能是“疡”字的通假,即小腿部的疮疡;所谓“珩久伤”以及“久疟”可能指由于灸疗烫伤而造成的溃疡。
(四)动物咬整:本书把“狂犬啮人”和一般的“犬噬人”区别开来,说明对狂犬病已有清楚的认识。同样,书中把“航”和“蛇啮”分为两病,“玩”应指蝮蛇咬份的中毒症。“虿”是蝎螯,“¨蠸”也可能是虫类螫伤。“蛭蚀”则指水蛭咬伤。书中还有“螟”、“或”两病。按螟、蚜本来是食谷物的虫,古人认为有的疾病起因于体内有虫咬食,于是借用作为病名。从症状的描述看,“螟病”是:“所啮穿者¨,其所发无恒处,或在鼻,或在口旁,或齿龈,或在手指,使人鼻缺指断”,很可能指麻疯病。“蜮”应即后世医书中的“蟹”,其病:“在于喉,或在心所”,或“蚀口鼻”、“蚀齿"实际包括喉病、口腔病、鼻病等。此外本书卷尾还附有“¨噬”一病名。
(五)肛门病:本书对肛门疾患有详细分类,如“牡痔”相当于外痔,“牝痔”相当于内痔,另外还有“脉者”(脉痔)、“血痔”等名。“朐痒”也是痔的一种,帛书《周易》“瓮敝漏”的“漏”写作“句”,所以这里“朐”应即“漏”。所说“未有巢者”的“巢”指肛门漏管,“巢寒膻者”的“脂”即直肠下部。“人州出”就是脱肛。
(六)皮肤病:“白处”和“白瘦”,书中形容为“白毋媵”,应为有皮肤色素消失症状的皮肤病,如白癜风之类。“骚”即“瘙”,《苍颍篇》释为疥,本书这一标题下也明确提到“疥”。“疡”病下提到的“面通赤”画,是向部的皮肤病,徐错《说文系传》解释为“面疱”。
(七)肿瘤:“疣”是一种体表的良性肿瘤。“瘿”,据《说文》:“颈瘤也”,多系甲状腺肿大。“马疣”疑指眼部所生肿瘤。
婴儿疾病
书中“婴儿索痉”:“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其肯直丽口鲫、筋李,难以伸”,病者有牙关紧闭、肌肉强直等症状,据《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即子痫一类疾病。另一种意见认为此病为婴儿脐带风。
儿科疾病
“婴儿病痛”是小儿的痼瓶。“婴儿瘐”,“瘛”即“瘐疯”,系小儿惊风。
五官科疾病
本书有“疼”。按“妈”不见于传世医书,《说文》认为有三义:第一是“目病”;第二是“恶气箸身”,即一种传染病;第三是“蚀创”。《五十二病方》叙述㾺“有牝牡高肤,牝有空(孔)”,又说“痈痛而贵”,其位置有“右”有“左”。看来可能是一种眼部的的病名作一简要介绍,书中还有一些病名。
以上仅就《五十二病方冲已经初步理解巢者、夕下、大带、珩腈、鼠腹、露庀),有待于深入研讨。
破解天书养生——《养生方》
《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共32篇,前面是正文,最末是目录。本书以医方为主,其中可以辨出的至少79方,主要用于滋补强壮、增强体力。此外还有一些黑发方、健步方以及治疗偏枯、阴部肿胀等医方。书中还提供各种制药、用药方法及药名等。
《养生方》中的食疗和滋补药物占了主导地位,药品的加工以及炮制都很讲究,的确有宫廷养生方精心调配的特色。从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辛追的一套精致的梳妆打扮用具,从两千多年前开始爱美的女人就开始每天淡扫娥眉,轻扑胭脂了。也可以得知辛追这位雍容华贵的轪侯夫人是很注重自己的容貌的,美丽的容颜除了外在修饰外,更需要从内进行调养,《养生方》中所记载的一些美容养颜方法大概也是辛追日常常用的。
纵观中医美容养颜食疗方,历来有不少的传说与故事。尤其女人对自己的容貌尤为关注,从武则天到慈禧,每一个掌握了天下权势的女人莫不重视美容养颜,而宫廷内为女皇太后公主们研制美容养颜方的太医亦是很多。
《养生方》中女子美容养颜常用到茯苓,茯苓在历代宫廷养生方中多为选用。唐朝永和公主的枣豆、清朝乾隆皇帝喜用的八珍糕、慈禧太后的玉容散里面均有用到茯苓,现今时尚美女们喜用于自制美白面膜的四白粉中依然有用到茯苓,这一味药食两用的佳药从两千多年一直沿用到现在,让《养生方》显出独特古老而年轻的魅力。
寒头暖足
在中国历史上,辛追的枕头是第一个保健药枕,但并不是唯一的一个。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文学名著《长门赋》说,汉武帝的陈皇后,用的就是辛追类似的药枕。此文记载:“抟芬若以枕兮,席荃兰而麝香”(枕着把芬、若等香草揉合在一起做的枕头,铺着用荃和兰编成的席子,散发出麝香一般的芬芳。)芬、若、荃、兰都是香草植物,兰指的就是佩兰。汉武帝比辛追在世稍晚,这陈皇后药枕仿佛更进一步,不单单只用佩兰一味药物了。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药枕,他活到85 岁,还为药枕留下了大量诗篇,如:他在《剑甫诗稿》中写道:“昔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如今八十零,犹抱桑荷眠。榕下抚青笛,意气白发春。”豪放派的陆游,从二十岁开始就采菊花缝在囊中做枕头,到八十多岁依然用桑叶、荷叶做枕芯。原来陆放翁也是如此懂得养生,怪不得活到八十岁已经满头白发还能意气如春天般蓬发。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绿豆性味甘寒,用来填充枕头能明目,治疗头风头痛。)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用决明子来填充枕头,治头风、明目的效果比黑豆还好。)
中国古代佛家和道家都有卧药枕的传统。唐代义净和尚介绍过僧侣常用的药枕——枕囊。这是一种用帛或布缝的直袋,内填毛麻、棉絮、软叶、干苔、决明子、麻豆等物。卧枕囊不仅柔软舒适,又可收到明目之功效。
从这几条记载可看出历代有用菊花、桑叶、荷叶、绿豆、决明子等药物填充保健药枕,这些做药枕的药物有一个共同特性——药性都是偏寒凉的。古人更是视玉枕为珍宝,多为皇帝的御用品。民间用不起玉,但有竹枕藤枕,唐宋时期盛行瓷枕,这些材质的枕头无一不是寒凉的。
这难道是巧合?自然不是的。这是古人根据养生理论选用的养生方法。
在马王堆医书中整理出一本《脉法》,被认为是现今最早的脉学理论,《脉法》不仅仅只讲了脉学的理论,还讲了养生的理论,其中说到:“圣人寒头而暖足”。(上古有很高智慧的人养生懂得让头面部保持相对的寒冷,让足部保持暖和。)
寒头暖足,是古代医家早就意识到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中医经典著作《难经》第四十七难说:“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人的头是所有阳经会聚的地方,所有的阴经都是到了颈部、胸中就算回还了,唯独所有的阳经都到了头面、耳朵,所以人的头面很能耐寒。)
头面本就是阳气充盈之地,如果阳气不能下行而集中在头,必然导致在上的头面部阳气有余,而在下的四肢末端的阳气不足,产生许多头面、四肢的病。汉字“烦”为会意字,说的是头边有火就烦,所以头边不宜有火。这大概是出自古人对生活的切身体验。